回顾韩先楚司令视察红石山片段
一、严肃的责问
大约是1972、3年,八大军区司令调防的时候,韩先楚由福州到兰州,皮定军由兰州到福州。韩司令到任不久到红石山一带视察前沿阵地,直升飞机在马鬃山北麓的开阔地带着陆。陪同者们的吉普车队也接踵而至,很快就到达我们连的雷达阵地附近。我赶紧跑步前去迎接,约在二三十米的距离时,就看见一位首长严肃地质问身旁的人“这是哪个部队,营房这么破烂?”我快速赶到“报告首长,这是空军雷达兵第三十五团十连的阵地,主要任务是空中警戒,兼顾导航,请指示。报告人指导员高祥林!。”身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韩司令。“营房为何破烂成这个样子?”司令问。“是住了六年的临时钢架房,阵地没有定点,随时准备转移”我回答。“六年了,抗日战争都打了大半了,怎么还定不下点来?”司令进一步问。“听团领导说,阵地定点要军区空军批准”我说。司令提高嗓门问“兰空谁来了,不是来了个副参谋长嘛!”王副参谋长应声跑步过来,“请司令指示”。“你们空军那么富,怎么把个连队搞的这么苦啊!什么时候能定点,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啊?”司令严肃的责问。王副参谋长认真回答说,“我们抓紧审查预备阵地资料,申报修建新营房”。韩司令环视周边地形后说:“要抓紧,并且要向里搬,不能把雷达放在陆军边防连队的外沿……晚上在边防营听汇报,让他(指我)也说说边防雷达部队的情况。
二、听汇报——自下而上
韩司令到达红石山边防营当天视察了四个前沿连队及其所属的哨所。晚上听详情汇报。酒泉军分区副司令、陆军边防团长、及该区域的各营、连主官到场。分区副司令刚要对着战图讲述敌我态势,韩司令立即做了个“停”的手势说:指导员、连长们先讲。边防九连连长汇报的核心问题是作战人员奇缺。他说:“80人的编制,因换装备汽车司机、发电员、电话员、电台报务员、译电员、技师等新岗位占去十多人,原来的骆驼队依然保留,饲养员自然要保留,哨所前伸增加了站哨人员;各级都办农场,层层向连里抽人,真正巡逻的、潜伏的兵力少的可怜。我担心有了来袭之敌如何取胜!”边防十连王指导员着重汇报了边防官兵外出难、看病难心身健康得不到保证。他以亲身经历诉说了自己在兰州军区总医院就医时遭到的冷遇。他说:“腰间长了个大疖子在急诊室开了刀,叫我去住旅社。腰间的包越鼓越大,疼得受不了,第三天我一步一步的挪到急诊室,医生嫌我不到抽线时间。我含着眼泪求他再看看,实在坚持不了了!他用刀一挑,鲜血唰的一下飙到天花板上。重新缝合后,又一步一步挪回旅社。九天去了六次急诊室换药,拆了线立即赶回连队。我们的干部、战士没有外出的机会一般的病就在连里坚持,实在非去医院不行,受到的就是这种待遇,寒心啊!”
接下是我的汇报。我们连队主要靠的是红灯牌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的《新闻联播》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。这里不通邮路,我们边防雷达连只有一台解放牌汽车,拉水、打柴,到416公里的酒泉拉粮买菜等生活用品,到团部拉器材、油料等战备物资,平均半月一至两趟,把信件、报纸一并带回。信一来一大包,报纸一来一麻袋,电影一年看两次。有放映计划,但没有车接送传片,又不能为我们一个连耽误了传片计划。常年吃上新鲜菜的时间不到一半,另一大半吃咸菜、干菜和烂菜。战士***长的三年零八个月没下过山。连张穿军装的照片都没有照过,家里人很不放心,但也没办法。干部战士探亲、外出看病或出差时,来回坐在汽车拉的大汽油桶的空隙里、麻袋上,冬天零下二三十度,两三个小时和押车干部换一次,车上的人就站不起来了,靠别人抬下来。想想是很后怕的,如果遇到急刹车,就有发生死伤的可能,但也没有办法。幸好我们连还有边防营的照顾,有了急病号、断粮断水的时候,就向营首长求救。我们团的其他边防连更是孤立无援。前沿干部战士都知道及早提供空中情报的重要性,也有团结战斗保边疆甚至必要时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;同时也盼望着优化生存环境,改善生活条件。
三、当场拍板
韩司令待营团和分区干部汇报后,先让随行的军区司政后机关领导提出加强战备的措施,以及为边防服务的具体办法。***后当场拍板:前沿连队适当向后收缩,把“站岗放哨”的哨所,改建为个个坚硬的堡垒,让自己便于生存,让敌人啃也啃不动!边防部队不搞生产,人员全部归队保证战备。由军区机关出面与地方政府联系,恢复边防邮政线路。这是战备的需要,也是边防官兵生存的基本需求。增加车辆,边防每连运输车不少于两台、吉普车一台。每连配小型电影机一部,军区电影站专门编制传片计划。边防官兵有病及时送医院治疗优先住院。王指导员明天用直升飞机送兰州军区总医院治病,总院派人来代理其工作。立即在边防营开设诊所,三个好医生,六个床位,一个月内开展工作。军区后勤为这些连队补助30/%的菜金,雷达连也一样。雷达阵地的选定问题,兰空是否抓紧办啊。可不能把雷达摆在陆军的外边。
韩司令讲话时鸦雀无声,话音一落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。我们相互含泪而望,有的翘起拇指,有的挥着拳头,浑身都象积蓄着将要爆炸的力量,满怀喜悦地连夜赶回连队。
现场定的事,很快就落到实处。不久,开始在自然条件相对好的地方选址为连队盖起了新营房,与我们类似的连队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。
四十多年过去了,那种上级下级相互信任气氛,首长一心一意地摸实情、听实话;部属们无忧无虑地讲真话、干实事。不仅当时是一种无穷的力量。事后,每次回忆起来都是一种甜蜜而温馨的享受。